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工作要点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省、市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争创国家“特高”高职院校为重中之重,有力有序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1、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党员培训和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广泛开展党性教育,自上而下、层层推进,不断锤炼党性风范,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牢牢把握并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导权,与学校事业发展任务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拓展主题教育载体。
2、进一步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开展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抓实基层党支部建设,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继续实施党建“1标4微五+”工程,以特色培育为重点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培育数字科技园参与人才培养的“院园融合”示范性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三引三联”学生社区党建示范群建设。积极开展分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试点工作。
3、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三全”育人考核,出台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有机结合文明校园建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
4、制定实施共青团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建设工作,健全共青团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深化“青马工程”,探索“博笃”人才班培训体系。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推进从严治团,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
5、全力以赴做好市委巡察整改工作。根据整改要求,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目标,分解责任,细化方案措施,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坚持把抓好巡察整改与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全力推进整改任务落实,确保全面整改到位。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防控机制建设,着力做好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党风廉政风险管控,重点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进一步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廉政教育,加强纪检和审计队伍建设。
二、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1、启动实施与北仑区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提升学校与宁波市、北仑区三方全方位、高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完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办学体制机制,与北仑区人民政府签订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重点开展在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合作。调整和成立新一届北仑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完善学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一体两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2、加强数字科技园区新一轮规划、建设与管理。依据区校新一轮合作目标,优化园区整体功能布局,推进电子商务配套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海享文化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建设,积极开发、引进、建设新型政府外包平台项目。完善企业与专业合作的激励机制,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对接平台,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质量,提升园区综合影响力。完善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众创空间运营与管理,优化促进在校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环境和条件。深化推广“院园融合”育人和管理模式,推进更多专业群与更多产业园区的多维合作。
3、推进综合性跨界产业特色学院建设。进一步推进服务外包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模具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为复合型专业发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宁波卓越技师学院”推进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双证”互认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宁波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建设。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遴选相关二级学院启动试点工作。
4、着力深化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制定实施校企合作管理考核办法,完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专业与骨干企业紧密型、有效化的合作,每个优势、特色专业至少有2家紧密合作骨干企业。总结梳理相关二级学院和专业校企合作特色,以专业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数据排名。推进二级学院多样化、多元化的校友工作与育人工作、校企合作工作有机结合。
5、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和四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做好首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工作,总结凝练特色,形成研究报告和案例文册。积极创建宁波市中高职衔接示范点,通过阳明学院现代学徒制跨企业训练中心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建设和“宁波轨道交通学院”建设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探索创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构建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
6、进一步完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建设。明确专业在招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招生工作三年规划,推进专业为主体的招生二级管理改革与预警机制构建。推进“就业实习合作基地”建设。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对学校满意度、招生成效、就业质量、校企合作成效调查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考核导向。
7、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有效课堂认证”和“专业国际认证”为主线,开展教学诊断改进,有序推进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在优势、特色专业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中率先实施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并逐步向其他专业拓展。高度重视教学业绩评审工作,加强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三、推进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1、高标准、高绩效落实重点校建设任务。落实校院二级任务书,有序分步推进2018年建设项目,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关注综合绩效,开展优势专业的首轮检查。所有建设项目均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逐一跟踪考核。
2、持续稳步推进有效课堂认证和学生有效学习。各二级学院作为认证工作主体,进一步完善有效课堂认证工作的二级管理。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落实“课程思政”行动方案,在新一轮认证工作中融入“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求。深入推进多样化、多元化的理实一体化、小班化、分层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3、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系统设计构建以优势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1+N”课程教学体系,以此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提升和课程体系优化,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设立学生思想成长第二课堂学分,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德艺双修”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相关专业开展国际认证标准试点工作。完成全校智慧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改造等实践教学条件升级建设,力争具备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软硬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并提高共享性和使用率。对接专业群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融生产经营、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与培训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做好新形势下“双证制”管理的过渡工作,各专业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择优选取,鼓励专业制定“专业综合核心技能标准”并开展综合训练和考核。
4、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结合有效课堂认证工作,进一步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信息化应用,积极参与教学信息化竞赛。做好国家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终期验收工作,做好国家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升级应用工作,达到更新10%。
5、进一步重视加强竞赛申报与指导工作。完善竞赛项目的申报、审核及奖励等管理制度建设,积极鼓励并有序组织师生参与信息化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科技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结合竞赛推进教学改革。建立技能特长生培养长效机制。
6、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工程素质与管理素养训练、素质拓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制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细则并逐步试行。推进创客空间、创客团队、大学生科协、创业班、工作坊、班集体特色项目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管理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库建设,完善学校创客服务中心功能,建立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理论与实战兼具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7、狠抓日常教学规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全面落实2018届学生顶岗实习三方协议,鼓励与顶岗工作任务相结合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完善学生学业管理系统及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的指导,各二级学院制定学生作业管理办法。制定实施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细则。继续做好全省电工电子和机械类技能高考工作。
四、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引进领军高端人才。围绕优势专业群,加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引进和培育,制定“双带头人”制度。推进领军人才、“双影响力”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的政策保障,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团队构建、平台搭建和奖励支持等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人才“三心”工程。
2、进一步加强“双语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优势专业群与知名企业或主导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基地,选派骨干教师轮流交叉任职。完善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实施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督查制度。启动百名骨干教师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和高职专业领域“双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
3、持续开展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培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各二级学院分中心,建立健全体现产业与专业特色的高职教师分类培养与管理机制。启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时认定信息平台”,设计与制作校本培训在线视频课程。逐步成立二级教学单位教师发展分中心,使教师发展工作全员化、多元化、常态化。大力开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12个月专业访学留学和3-6个月的教学法培训,实现教师国(境)外3个月以上留(访)学、进修数占全部专任教师数的1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教学和教辅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管理队伍建设。
4、加强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二级学院按1:1.5配齐兼职教师,建好兼职教师资源库。推进专兼教师共同授课,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柔性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的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兼职教师分层聘用和酬金多样化,设立兼职教师奖励制度。
5、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岗位业绩导向,发布新一轮岗位聘任和职务(职称)评聘方案,完成第三轮全员岗位聘任。完善分类人才评价机制,以“不同标准、相同水平”打通各类人才晋升渠道。
6、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完善师德考核办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启动第二届“立德树人好老师”评选活动。
五、强化科研应用及服务能力提升
1、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逐步修订完善科研二级管理、专利扶持与应用推广、科研团队建设、研究机构与科研平台管理、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管理、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在科研二级管理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科研管理过程性考核,加大对二级分院、科研平台、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各类人才进行“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力度,加强学术规范管理。建立科研例会制度、学术讲坛制度、科研业绩定期公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加强对科研工作重要业绩和先进典型的宣传。
2、提升科研成果层次水平。实施科研业绩的层次划分,激励产出高层次成果。横向科技服务着力推进专利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建立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培育和预研制度。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领域有所突破。
3、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机构建设。积极申报浙江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社科研究智库等省级科技平台。推进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在聚焦研究方向、产出精品成果两个方面的工作,并力争提升研究层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组建科研与社会团队。启动专业性的可以用于科研的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工作硬件保障。
4、创新科技服务形式。推进省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单位建设,制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办法,规范管理“技术门诊”项目和“种技术”活动。进一步发挥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双重作用,研究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和技术攻关团队,建立技术交流长效机制;汇编工作室技改创新成果,并逐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快推进与市总工会共建“宁波市职工培训中心”,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与考证、学历提升、安全生产培训和技能竞赛等。
5、进一步发挥研究智库作用。高教研究所、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等要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加强平台搭建,深化研究,加强信息参考与服务。出一批“一带一路”产教协同研究成果,占领相关研究高地,积极申报相关应用型智库建设项目。
六、深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
1、打造职业教育“走出去”特色品牌。逐步建立健全“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常态化和有效化的协商与联动机制,逐步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强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开展,积极推进在斯里兰卡和柬埔寨的办学项目,主动承接中国政府援老挝乌多姆塞职业技术发展中心的项目可研调查。
2、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好专业国际认证。继续做好职业资格评估机构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工作,落实中澳计算机网络专业首届毕业生就业及新生招生工作,积极推进与加拿大亚冈昆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国际认证规划,推进试点专业认证;与北仑区合作引进德国IHK证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学院合作共推英国EAL认证中心落地。
3、继续做好援外培训,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加强援外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商务部下达的23期援外培训项目,和首次承接的外交部援外培训任务,努力打造东帝汶非学历长期援外培训教学品牌,办好斯里兰卡海外职教培训项目,进一步扩大学校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并积极注重把援外培训工作和学校“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工作相结合,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
4、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随着留学生楼的落成和启用,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吸引海外留学生,扩大国(境)外交换(流)生规模,探索留学生学历教育。建设英文授课的品牌课程及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学习体系,进一步规范留学生管理。
5、拓展师生国际化交流渠道和项目。多渠道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培训,助推学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多元国际交流项目,探索与国(境)外各合作院校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机制。
七、推进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引进技术能手、非遗技艺传承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来校授课、讲座,启动“工匠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开设高品质“宁职大讲堂”。继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充分发挥好“非遗馆”的文化传承、展示和教育作用。进一步开放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延伸社会服务空间,持续开展“三联”文化为民工程。开展好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庆日”系列活动。
2、深化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深入推进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扶持,依托专业重点发展学术类社团,出台社团指导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培育精品社团。探索青年志愿者服务培训机制,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区域发展,重点打造“赛会志愿者服务队伍”。
3、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体育社团建设,加强体育竞赛队伍培育,加强学生体育健康测试管理。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搭建“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学生活动、危机干预”六位一体的心理服务平台,加强校内外兼职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队伍建设。
4、不断提升校友工作质量。确立以二级分院和校友分会为主体的校友工作机制。加强校友日常联系和专题系列活动,继续打造“校友返校日”与“宁职有约”品牌。加强校友档案建设和数据统计。加强校友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导师及招生联系等工作。
5、加强学生服务管理。重视并开展学生安全、理财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发挥少数民族服务站作用,加强对少数民主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辅导员技能比武及班主任专题培训和沙龙,推进优秀辅导员访学,设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开展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培训。
八、持续加强内部管理,保障科学发展
1、持续改进内控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共青团、工会、统战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人事、学生二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梳理部门职责,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加强档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稳妥实施财务委派制,改进资产数字化信息管理工作,推进资产实名责任制。完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为学校育人服务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管理水平,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委员会。
2、巩固并发展文明校园建设成果。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继续发挥好“曝光台”和“文明台”的宣传引导作用,全面促进校风、教学、学风建设。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宣传教育、信息调研和隐患排查,加大安全工作硬件投入,扫除校园监控盲区,全面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校园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监管,充分发挥后勤一站式服务作用,不断提高师生满意度。加强对教师民生的关注,不断提高教师满意度。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结合教学诊断和质量监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梳理提升学校大数据管理工作。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实现全校网络认证机制整合。进一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设一支稳定的信息化管理专业队伍。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工作。
4、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绿色建筑实训基地、教工第二食堂工程,争取在今年开工。确保留学生大楼的投入使用。